抖音日活跃用户超6亿,这意味着每天有一半的中国网民都在使用抖音。
我们可能都喜欢抱着手机刷抖音,并且一刷就有可能是一两个小时,当我们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抖音上的时候,除了内容本身的吸引性之外,抖音自己还做对了哪些事情?以致于让我们如此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抖音“独一无二”的算法。
抖音的算法有四个主要目标:用户价值、长期用户价值、作者价值和平台价值。抖音借助于这四个目标,令用户对抖音产生依赖感,沉迷其中并慢慢上瘾难以自拔。
这四个目标价值由抖音国外版TikToK公司在北京的工程团队编撰,其目的是为了向非技术人员解释抖音算法的工作原理(也可以称之为上瘾)。
抖音作为当下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核心载体,每天都有上万人在抖音上上传视频分享生活。而抖音之所以被人们所诟病,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与社交媒体应用不同的是,抖音更多的是用于娱乐,而不是与朋友联系。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抖音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娱乐至死”的到来,让年轻人沉迷其中、挥霍生命浪费时间,这一度是抖音在一些人心目中的负面标签词。
抖音成功的秘诀有很多,除了令人上瘾的算法之外,与其他短视频应用相比,抖音也让创作变得更简单了,即使你是一个什么拍摄技巧也不懂的小白,也可以在抖音上尽情创作,然后获得一些人的青睐(点赞、评论、喜欢)。
抖音会给用户提供跳舞或制作符合年轻人的潮流音乐。对一些不擅长创作的用户来说,抖音的优势是可以让你简单地获得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不到的关注度和人们的喜爱。
更可怕的是,抖音也许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自己。
抖音的算法能够从中找到你在某一类型上观看的视频时长,从而来引导你浏览更多你会喜欢的视频,例如美女、搞笑类、职业类,这让抖音和创作者成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在上述的文件中,曾直白地写道:为追求公司(抖音)增加日活用户的“终极目标”,对提供给用户的视频内容流,抖音选择性地优化了两大密切相关的指标:留存率(用户是否回访)以及访问时长(刷抖音的时长)。
“算法透明”的创始人查斯洛特说:“这种系统意味着观看时长才是重点。它的算法是为了让人上瘾,而不是给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的确,对于那些重度使用抖音的用户而言,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刷抖音的感受可能是:除了浪费了我的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得到(也许会有一些稍纵即逝的快感)。
显然,观看时长也不仅仅是抖音考量的唯一因素。抖音的算法提供了一个足够简单的视频评分公式,在这个公式中,抖音会根据机器学习和实际用户行为得出的预测结果可以用三种数据来概括,它们分别是:点赞、评论和播放时长,以及视频被播放的数据量。
抖音的推荐系统则会根据这个公式给所有视频打分,并将得分最高的视频反馈给用户。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越被大众所喜爱的内容,就越有可能被大众所看到,根据抖音的推荐算法,你大概率会收到那些热门的视频内容。
抖音的优势来自于将机器学习与巨大的数据量、高度参与的用户以及用户愿意消费算法推荐内容的环境相结合。
这样的算法可能会反过来迫使抖音上的创作者去迎合大众,去创作那些大众喜欢的内容,而不是追求什么深度性,换句话说,抖音算法让每个人都身陷信息茧房中。
得益于抖音庞大的创作者群体,在抖音上,什么样的内容几乎都会有,这也覆盖了绝大多数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借助于抖音的算法机制,抖音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永远也刷不到底的“无限流”,再加上你感兴趣的内容,当你刷着抖音,时间自然就会流逝的很快很快。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点击抖音进入视频页面的时候,抖音就在不断给我们反馈,点赞、喜欢、评论以及源源不断永远也刷不完的视频,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对抖音产生了上瘾,以致于一天不刷抖音,就会浑身难受。
抖音完美借鉴了游戏对大脑的上瘾机制,内容吸引用户,在观看内容的同时引入反馈机制:评论、喜欢和点赞,再配合独一无二的算法推荐,这些优势让抖音在短视频行业一起绝尘,稳坐了国内短视频行业的头把交椅。
仅就对用户的吸引力而言,抖音或许是近几年最为成功的APP。
但站在用户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小心那些让我们上瘾的东西。不过随着元宇宙的到来,更大的虚拟世界也正在向我们走来。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